14 March 2017

When it gets dark, we go home ------ 談兩集Trainspotting

老餅看T2﹐開場已心有所感﹐銀幕上一閃即過的偶像﹐告魯夫、Joe Strummer、Lou Reed、Bowie、以至後來主人公長篇議論的George Best﹐都是古人﹐全都死了。

一開始主角Renton已成離地中產﹐長居荷蘭﹐健身室用跑步機﹐不支倒地﹐對比上集街頭喪跑的名場面﹐歲月不饒人的意味亦呼之欲出。

跑步機關在斗室﹐跑個不停﹐其實逡巡不前﹐什麼風光都沒見過﹐呼的吸的不是雲與清風﹐常擁有的﹐只是冷空氣裡的退伍軍人病菌。

Only the good die young

T2沿襲上集﹐前半部用橙色﹐特別提到以1974年為界﹐那是George Best離開曼聯﹐告魯年揚名西德世界杯﹐敗興而回那一年。

分水嶺後﹐告魯夫建立了阿積士及巴塞隆拿王國﹐最終煙仔都戒埋;Best則走上玩世不恭的流放之路﹐生不如死﹐不離酒杯。

Renton20年前去了隊草天堂﹐最終失望而回﹐回歸家鄉﹐念最緬懷足球員﹐二揀一﹐毫不客觀﹐絕不從眾﹐還是童年跟父執輩去球場看的George Best。

告魯夫跟Best﹐一虛一實。

Cryuff如何巴閉﹐由電視機顯像管﹐世界杯直播看來﹐終歸是虛幻;Best怎樣焦積﹐由親朋口中聽來﹐由球場人潮看來﹐由手上沾了報紙體育新聞油墨的味道而來﹐就是有分別﹐因為有human connection。故Best是否史上最勁爆偉大﹐就無關宏旨﹐因為本土﹐耳聞目見﹐夾雜回憶﹐無需客觀理智﹐我就係鐘意。

T2揚Best抑Cryuff﹐其實正符合搖滾精神:Had it, lost it﹐這就是人生。一剎那光輝燃燒到底﹐永遠比為往聖繼絕學重要﹐最緊要溝到女和靚仔。

only the good die young﹐George Best無法成為普世legend﹐因為沒有跟國民一起馬上風﹐在最高潮中間死去。

We are ruled by effete arseholes

今日重看Trainspotting (1996)﹐最到肉是Renton談蘇英關係:
They're just wankers.
We, on the other hand, are colonized by wankers.
We can't even pick a decent culture to be colonized by. We are ruled by effete arseholes.

頹廢生活是表﹐無獨立意志是實﹐choose life云云﹐根本是騙局。

Trainspotting第一集整個被異類殖民﹐渴求自立而不可得的苦況﹐20年前香港觀眾沒看懂﹐因為喜歡事頭婆﹐生活優遊﹐甘於被殖民。20年後今日﹐50年不變騙局破產﹐日日學生跳樓﹐人們還是如常旅遊飲食﹐就係自我洗腦﹐逃避自由。

T2寫Renton用英國護照和一舊錢﹐往外跑了一圈﹐最終鳥倦知返﹐而電影拍畢後蘇格蘭要脫英公投﹐係妙到顛毫。而過了20年﹐中國殖民香港即將完成﹐香港則低處未算低﹐心甘情願﹐沉淪到底(還是早已叫了的士﹐準備好機票和護照走佬?)。

所謂trainspotting的於時間空間混沌﹐不知伊於胡底的迷失意象﹐上集無feel﹐今集一開始一幕幕零碎的MTV影像﹐Renton用跑步機運動﹐然後仆街﹐已表達很透徹。一覺醒來﹐已抵Edinburgh機場﹐回歸故鄉可能是無意識﹐亦是唯一選擇。

而際此左膠大愛亂世﹐無根失魂時代﹐退守家鄉﹐未嘗沒有意義。

人人魂飛魄散﹐無私包容﹐妄想做乜都唔上身﹐乜高地都佔盡﹐吃盡舊時代的好風光﹐今世做身光頸靚的國際遊民﹐你對腳可以遊返「本土」﹐死得其所﹐迷途知返﹐有個你留戀的家﹐都係好既。

08 March 2017

People are Strange when you're a Stranger - 談Manchester by the Sea

談Manchester by the Sea﹐必需回到電影的小鎮背景﹐否則單純視為人情倫理劇﹐則無法搔著癢處。

即男主角Casey Affleck多年前所以離開﹐片末所以於去與留間踟躕﹐並非單純源於罪與罰﹐或個人心魔﹐而是因為小鎮生活的保守民風﹐集體製造的道德壓力﹐所謂人言可畏﹐令人無法忍受﹐而變相被流放。

留白

Manchester by the Sea令人印象深刻的留白手法﹐不交待﹐少解釋﹐純以男主角日常工作(鏟雪倒垃圾等)、實際對應街坊角度入局﹐並非故弄玄虛﹐其實有其心理基礎。一切源於小鎮生活﹐world without strangers﹐小圈子為保持和諧迴避衝凸﹐將一切矛盾收藏﹐而成心病﹐美其名為心照。

片初Casey遇見的醫生、護士、律師、警察﹐藤能瓜瓜能藤﹐幾乎人人都是舊相識﹐氣氛尷尬﹐面和心不和﹐裡面的潛台詞很明顯:
人人對Casey的「黑歷史」知道得一清二楚。

Manchester將前塵往事大幅省略﹐各種恩怨情仇略而不提﹐亦有引發觀眾聯想﹐而read between the lines。而觀眾愈世故﹐愈了解現實人生實相黑暗﹐愈cynical﹐愈能看懂Casey那張poker face﹐裡面難以描畫的悲欣交集。

編導舊作You can Count on Me(2000)寫小鎮人都癲的和理非非生活﹐令人不安﹐就更露骨﹐男主角Mark Ruffalo選擇繼續做沒出息的kidult﹐跟家人取得和解﹐就重踏遊子的不歸路;Casey不同﹐假扮美國精神的tough guy﹐走進殮房看兄長冰凍屍首﹐亦雙手叉腰﹐不動冰心。

音樂

You can Count on Me片初寫頹廢男主角回鄉﹐框外就響起秩序井然的巴洛克音樂﹐Mark Ruffalo點起一支一支大麻﹐呼出一圈接一圈無奈的煙圈。誇張到抽離﹐全不協調﹐整個調侃筆調就躍然菲林之上。小鎮文化製造的虛假和平﹐外表莊重內裡口不對心﹐編導立場清楚﹐何等不以為然。

同樣用巴洛克音樂﹐Manchester by the Sea單純很多﹐只製造感傷效果﹐用來催谷悲情﹐為悲劇鋪路。即令觀眾如魚得水﹐加強投入劇情﹐就無反諷意義。

小鎮批判隱晦﹐此亦是Manchester底膚淺之處﹐即給男主角堆砌一則N年前發生的誇張悲劇﹐由完全over的配樂入局﹐而重手渲染﹐給觀眾雷霆萬鈞的情感震撼﹐然後收工。而變相將一切低調的﹐莫可名狀的﹐人際崩壞的暗流消弭。

Manchester by the Sea不脫娛樂電影格局﹐將問題簡化﹐ 一切人倫衝凸﹐分崩離析﹐都能簡單解釋﹐觀眾自然覺得安全。

假設當年一夜無事﹐沒有發生慘劇﹐Casey Affleck跟親人就能與世無爭﹐幸福快樂生活下去嗎?
而觀眾離場﹐覺得不滿足﹐不自然﹐如此反問自己﹐才算理解電影﹐背景裡總橫旦那道茫茫的威脅﹐方體會此事古難全。

離開

少年Patrick跟親生母親夫婦午餐後﹐讀對方婉拒再見的email﹐不想領教Catholic教徒禮貌周周的狗屁不通﹐一口氣將電腦合上。天要下雨﹐娘要嫁人﹐主動切割﹐才是let it go 的真諦。

人生之苦不變﹐人人發狂纏夾不清﹐選擇無言無語﹐有時才是最好的應對。Casey毋忘照顧子姪﹐對人有承擔;日日準時返工﹐對己負責任;閑時酒吧打人﹐更屬有益身心。他懂得跟所有人事紛紛保持距離﹐而溫情長存﹐才是理智﹐才見真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