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November 2016

東京愛的故事 ------ 講兩句《你的名字》

看了《你的名字》﹐毫不「寫實」﹐亦跟時下日本電視卡通(孌童、微甜、搖乳、庸俗Jpop、異次元世界進出之類炒埋一碟)﹐沒有什麼分別。

誠哥前作《言葉之庭》才算「寫實」﹐片初第一個慢慢向上搖動的鏡頭﹐巧奪天功未必﹐以假混真的確做到:
一陣雨聲一個空鏡﹐一片濃淡有致的綠色湖水﹐微雨淅瀝點滴搖動﹐接男主角文藝腔獨白﹐觀眾就瞬間入局﹐銀幕所見何止「卡通」?因情景的擬真﹐現實mode啟動﹐很簡單﹐就令人感動。

打多一次飛機

《你的名字》截然不同﹐用低俗流行曲MV開場(類似電視動畫片頭)﹐接中學生女主角起床﹐發現鬼上身﹐跟住玩自摸﹐沒完沒了的吵鬧﹐追趕跑跳碰﹐完全接通時下流行電視動畫氣氛的「地氣」﹐自然沒有腳踏實地的現實感。人人讚好的真實場景再造﹐經誠哥高度浪漫化的電腦加工後﹐亦不過美輪美奐棉花糖﹐一啖即融﹐就無跡無痕。

由始至終《你的名字》從無經營現實感﹐故結局男主角夢醒﹐淪為「三失」(失學失業失戀)﹐照理苦不堪然﹐但觀眾不會有同情﹐不過是卡通。

欠了「現實」的底色﹐所有堆砌就現痕跡。《言葉之庭》不同﹐寫到現實的殘酷﹐故人物有情感﹐有怨恨、有乖張、有奮發﹐最終人生有希望。而《你的名字》迴避現實﹐或根本沒有現實﹐結果不過自言自語﹐無盡虛空。毒撚每多看一遍﹐只會打多一次飛機﹐依舊沒有明天。

聽說不少痴男怨女﹐不是毒撚﹐專程跑到電影取景地朝聖﹐拍照自憐﹐貼上facebook自慰互like﹐其理亦同。

新海誠作品明暗醉人﹐迴避衝凸﹐少少咸多多趣(如《言葉之庭》的戀足癖)﹐鏡內鏡外沒有任何挑釁(如反建制、反主流的京都動畫作品)﹐非言志﹐沒有明確結果﹐正合無所作為的小資產階級。

不敢做cosplayer﹐到誠哥那美不勝收﹐介乎2次元與3次元的奇妙世界流連﹐樂而忘返﹐滿足自己拒絕面對現實(例如中國殖民、青政亂港、2017香港毀滅之類)的心理投射﹐亦是好的。

東京從來無戰爭

《你的名字》的政治subtext﹐所謂「磒石襲地球」﹐亦值得一談。此片表面看是一則東京愛情故事﹐內蘊則是都市人(誠哥)替鄉下人(女主角)編的「東京夢」。

誠哥借鄉下妹之口﹐喊出「長大後我要去東京﹗」的口號﹐是一次將千瘡百孔的東京﹐重塑成夢幻都市﹐「都市」跟「鄉村」重修舊好﹐一則後311的fantasy。

片中所謂千年一遇的磒石災難﹐將鄉村毀滅﹐稍有智力者一看﹐不就是311福島核爆的隱喻嗎?

不同的是﹐《你的名字》是天災﹐現實中311核爆更多是人禍﹐政府無能﹐人民涼薄﹐而事涉核電廠幅射涉漏﹐就將城鄉矛盾立刻引爆: 福島起核電廠﹐鄉下人被城市人rip-off。

將《你的名字》跟現實對照﹐立刻明白﹐所謂311帶給日本人無可磨滅的精神創傷﹐不是一些人不見了﹐一些村莊消失了﹐人人要「節電」咁簡單﹐而係東京人(城市人)對鄉下人(福島)犯了罪﹐剝削鄉村來製造虛假的繁榮﹐而延續日本經濟泡沫以降﹐成個虛幻的和平﹐而產生一代又一代﹐無能用的毒撚(新海誠所謂一部Mac機走天涯﹐就最為毒撚樂道)。

集體夢遺

宮崎駿一代是行動派﹐會反核、挑戰國家權力、探討真實歷史﹐並以回溯二次大戰告別影壇。新海一代則是毒撚時代的產物﹐小情小趣﹐舊時於小世界自憐﹐今日避重就輕﹐用天災(磒石)來隱喻311﹐將一切人禍責任抹去(可對照庵野秀明《真哥斯拉》)﹐而取得傾向迴避﹐不負責任者的共鳴。

此片大獲成功﹐顯然因為成功爭取逃避現實者﹐並以此為基礎﹐而令無知無覺者﹐產生強大的empathy。

《你的名字》聰明處﹐是緊跟宮崎駿路線﹐用傳統宗教、山野鬼狐傳說包裝﹐大條道理﹐產生血脈傳承、肉體精神結合(口嚼酒、紅色繩結)的感覺﹐卻並無自省認罪、自我鞭策之意﹐只想藉此製造城(東京)鄉(福島)和解﹐攜手向前的幻覺。

而這一切﹐於後311的背景﹐以鄉村毀滅﹐但一切如常﹐東京一貫美好為叫賣的口號﹐置於一個零現實感﹐不斷時空穿梭而失去歷史真實的卡通context(《你的名字》)﹐迎接2020東京奧運前夕﹐政治內外﹐又何其天衣無縫。

聞說老宮崎要以反對者身分N次復出影壇﹐我不相信是偶然﹐愛有天意﹐冥冥中確有天意。老驥伏櫪﹐撥亂反正﹐毀滅東京﹐此其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