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問1打蘿蔔頭﹐葉問2打鬼頭﹐今集先見真章﹐甄子丹打「中國人」(張晉)。
呢集係最冇歷史感﹐悶到抽筋﹐唔知講咩﹐反而更有「香港性」﹐港產片的本色﹐從來係時空錯亂﹐語無倫次﹐混章和亂up。
用隱喻看﹐假如「詠春」即功夫和國粹(so-called「中華文明」)﹐葉問由廣州來港﹐則類似新儒家逃難到香港、台灣﹐諸位大師拿美援﹐靠英國人的庇蔭﹐於是可以一邊印腳﹐一邊呻窮﹐再侃侃而談中華民族花果飄零。
入番「葉問」的context﹐原理相若。1949年後中國毀滅﹐葉問帶著一身武藝、武德來港﹐係替「中國人」留下最後一道血脈。時光飛逝﹐「中國人」(張晉)兩面三刀﹐不知感恩﹐反而自奉正宗﹐水鬼昇城隍﹐就反轉豬肚﹐踩上門拔刀挑機﹐想將香港人斬草除根。
於是見到《葉問》跟《一代宗師》的不同﹐所謂「點一盞燈,有燈就有人」﹐係立於「大中華」的立場﹐向中國人獻媚﹐查實對方多謝冇句﹐淨係當你係傻仔(香港人)。
《葉問3》則已做了一個乾坤大挪移﹐表面看是守護「中國文化」﹐實際將那一點燭光﹐改頭換面﹐又萬法歸元﹐植根到香港。《葉問3》和黃秋生《葉問》﹐先係真心回歸香港。
香港人要打開心眼
繼續用「香港性」看﹐最後大戰﹐就很有意味了:
葉問的兒子﹐張晉的兒子﹐一同觀戰﹐即係倣如白紙的下一代﹐用第一身﹐見證了葉問的光明磊落﹐跟張晉的邪惡。
葉問明明可置泰臣(鬼頭)於死地﹐但留一線﹐於是鬼頭亦識英雄重英雄﹐雙方可以和解﹐香港人可跟西人文明接通。張晉則截然不同﹐根本是唯利是圖的小人﹐陰招毒招盡出﹐用道德殺人(所謂「正宗」)﹐反而有助葉問開了「心眼」﹐遇強愈強﹐看清真象:
一如《小王子》的名言﹐真正重要的事物﹐雙眼係睇唔到架。
葉問的兒子﹐張晉的兒子一同參與了歷史(港中大戰)﹐即編導係存而不論﹐相信未來的中國人(張晉的下一代)見證了歷史﹐得到教訓﹐痛改前非。而香港人和中國人下一代﹐可以和解﹐這當然不過是葉偉信的天真。
中國人要消滅香港﹐有千百種方式﹐新香港人和港奸合作無間﹐每天都在默默進行﹐早就不用明刀明槍斬你這套啦。
血緣不可恃
葉問3另一特色﹐是父子最終都進入師父徒弟關係﹐以師徒相稱。
簡單講﹐即人難逃一死﹐血緣不可恃﹐一切都可灰飛煙滅﹐最重要係價值承傳。
今集最精彩一場﹐係甄子丹跟熊黛林入影相舖﹐影家人合照的一組快速蒙太奇。甄熊原來一齊影相﹐接下一鏡﹐甄子丹站在攝影師、相機旁邊﹐再下一鏡﹐則係病入膏肓的熊黛林﹐一個人孤伶伶影相。
到片末﹐葉問打開陀錶﹐裡面係熊黛林最後一個人拍的照片﹐觀眾才倣然大悟﹐葉問3不斷出現的「照片」母題﹐其實係死亡陰影的隱喻。而死亡和失憶﹐都係九七政權移交前香港片最obsessed的中心(今年探討這問題還有葉念琛《十月初五的月光》)。
葉問3有兩條線路﹐一條是葉問的戰鬥﹐另一條是熊黛林的死亡之路﹐而兩條線交織﹐則是最後的大合照與字幕﹐葉問衣鉢由兒子葉正繼承。
此片言﹐同樣係「香港人」﹐葉問(中國移民)跟李小龍(美國移民)始終南轅北轍搭不上﹐呢個係歷史的必然﹐亦係無可強求。
葉問的無歷史感﹐因離開「本土」(中國)﹐佢無法變成真正的「香港人」﹐但佢亦無變成「大中華膠」﹐跟「中國」保持距離﹐這是他的高明。
下一代葉正﹐正係香港人的誕生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