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如《狂舞派》係失敗主義﹐呢套野直情係虛無主義﹐根本連achieve自己夢想的will﹐都係零。
林海峰和楊千嬅兩個離地中產、廢人﹐除了去旅行﹐環遊世界(同《五個小孩校長》一模一樣)﹐沒有夢想。一個有夢想的四眼龜﹐決志去英國繼續追尋﹐就出師未捷﹐18歲死於天際﹐尸骨無存。
看著四眼龜刻於墓碑的黑白照﹐永遠18歲﹐我就想﹐這其實是編導的自我投射吧﹐佢地根本唔想長大﹐想永遠離地﹐無憂無慮﹐水上飄一羽毛﹐永遠由天際俯視紅塵﹐唔想面對真實﹐港姦勢大﹐匪類橫行﹐藥石無靈﹐香港已經淪陷。
假如戲名叫《我們想飛》﹐可以是前溯的(一起達成夢想);
叫《那一天我們想飛》﹐可以是回顧的(曾有夢想壯志未酬);
叫英文"I belive I can fly"﹐即使係精神病人的魘語﹐仍是向上的;
此片則直叫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﹐問「哪一天」﹐其實就係虛無﹐永遠唔想有答案。一條屍攤o係度﹐即係「我唔想飛」的意思﹐過去現在將來﹐除了吃喝玩樂和叫雞﹐就什麼都沒有發生。
認真想想﹐林海峰和楊千嬅不過四十歲左右﹐80歲唔死﹐重有40年要捱﹐有幾多事情可以為自己﹐為對方﹐為香港做﹐但已經hea到咁。又唔生仔﹐難不成想灰飛煙滅﹐隨時走人?
結局更恐怖﹐
林海峰和楊千嬅兩個廢人﹐去母校教十幾歲的師弟師妹造模型飛機﹐鏡頭拍模型飛機天空飄來飄去﹐顯然有價值承傳之意:
我地達唔到的「夢想」﹐期諸百年、千年﹐由班細路完成。
呢種調調﹐清醒的觀眾一聽﹐不是很熟悉嗎?
是的﹐正是左膠的「深耕細作」。
其原理﹐跟離地中產和左膠﹐一邊荒淫享樂﹐一邊大叫平反六四﹐薪火相傳﹐建設民主中國﹐阿叔夠鐘就返加拿大﹐靠你地啦細路﹐沒有什麼分別。
主角由林海峰做﹐是perfect casting。寡廉鮮恥﹐五短身裁﹐林海峰活脫脫是一個爛口中童。這或許是編導的alter-ego吧。
林海峰去花店買花送楊千嬅﹐店員問「送畀老婆?」 林答:「唔係畀老婆﹐畀初戀情人」。
呢種心理﹐即係「喜劇之王」去夜總會搵「初戀」的伯父﹐不過係逃避現實。
林海峰連「老公」個位置都入唔到﹐與其話佢唔想同楊千嬅進入夫婦關係(永遠係初戀)﹐倒不如話﹐佢其實唔想承認自己係人渣﹐不忠通姦。
於是明白成套戲個心態﹐唔係承認自己有罪﹐回到過去﹐改變未來(如漫畫叮噹)
而係虛構純情﹐編造出塵脫俗﹐無性愛、無衝凸、無反抗、不煙不酒的夢幻世界(連Grunge Rock都係用來過橋)﹐來逃避現實﹐用旁人的悲劇引以為誡(咩都唔好做﹐唔做就唔駛死)﹐之後推卸責任(香港搞成咁﹐係無可奈何﹐亦唔關我事) 。呢個見到編導心理幼稚﹐40歲人﹐依然young adult﹐保持弱智狀態。由《燦若繁星》、《碧咸奧雲》、《狂舞派》﹐佢地從來冇長大過﹐對婚姻、對工作、對香港、對自己、對藝術、對電影﹐佢地都冇承擔。
我唔會話佢地矯情、無恥、不負責任﹐同左膠、大中華膠、離地中產一樣﹐佢地或許是真誠的﹐係真誠地矯情、無恥、不負責任。
此片最令人想拍檯﹐其實係戲中人回憶中學時﹐玩火燒紙皮香港風景模型。
用左膠的學術語言﹐這叫「天啟」吧?
火燒後欄﹐上帝的震怒﹐走得快好世界啦。
紙皮被燒﹐可以係偶然﹐香港崩壞﹐又豈是意外?
當所有人都唔想面對現實﹐埋體互打飛機﹐亦難怪香港前路似咁﹐什麼改變都不會有﹐除了集體死亡。
相比少女時代﹐此片完敗﹐天經地義﹐優勝劣敗﹐跟是否支持本土文化無關。period。